市民近距離感受氣象現代化成果
工作人員展示氣象設備
公眾“打卡”
近距離感受風云變幻
綿陽新聞網訊 (記者 鄧勇 張瀚巍 文/圖)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行動最前線”。為普及氣象知識,綿陽市氣象局于22日舉行公眾開放日活動,邀請市民近距離感受“風云變幻”。
在當天的活動現場,100余人參觀了科普展區(qū)。在儀器展上,工作人員帶大家認識了衛(wèi)星應急氣象服務車、應急通信保障車、人工增雨火箭車,并現場講解使用功能。公眾通過聆聽氣象科普,了解天氣預報從測報、預報到發(fā)布的整個流程,直觀感受氣象現代化成果,進一步揭開氣象“神秘面紗”。通過觀看防災減災宣傳片,大家還學習了如何防范暴風雪、沙塵暴、冰雹等災害性天氣。
過程中,工作人員與大家積極互動,現場氣氛活躍,參觀者們對氣象科學表現出濃厚興趣,“綿陽近年來的氣候有何變化?”“天氣預報是怎么制作出來的?”“控制大氣污染有什么好辦法?”……參觀者們看得仔細,也問得詳細,工作人員一一進行了解答。
“我了解到了如何應對暴風雪、沙塵暴等惡劣天氣,我會講給身邊的人聽。”西南科技大學學生鐘紅說,氣象對于每個人來說都習以為常,但此次近距離感受后才知道這里面大有學問。
“這次活動讓我看到了很多氣象設備,了解了人工增雨,還參與體驗了天氣播報,體會到了氣象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市民劉亞莉說。
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開放日活動,旨在進一步增強社會對氣象事業(yè)的關注,激發(fā)大眾對氣象知識的探索興趣,讓更多人了解氣象工作,使氣象服務真正惠及群眾。
據了解,近年來,綿陽氣象部門持續(xù)增強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監(jiān)測預警能力,建成國家級氣象站32個,區(qū)域自動站600余個,三維雷電監(jiān)測儀4套,S波段、X波段雷達3部,自動土壤水分站13套;合理開發(fā)利用氣候資源,常態(tài)化開展增雨作業(yè),助力森林草原防滅火、大氣污染防治、農業(yè)抗旱,建有地面火箭作業(yè)裝備14套、煙爐9臺。
工作人員正在分析氣象數據
記者探秘
天氣預報沒那么簡單
□記者 謝斌 朱博文 文/圖
氣象萬千,藏著鮮為人知的奧秘。在第64個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記者探訪綿陽市氣象臺,為你揭開氣象預報的神秘“面紗”。
未來天氣“藏”在上百種信息里
一早,天氣預報員陳穎就守在電腦前,聽完中國氣象局全國大會商,還有大量氣象資料在等著她查閱。雨什么時候下?在哪里下?下多大?定時、定點、定量,是氣象預報最大的難點。判斷的依據就“藏”在氣象資料里。
來自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預報圖中,可以初步分析出未來幾天高空的風怎么吹,濕度怎么樣,是否有云有風或是有雨。雷達圖顯示出回波強度,預示是否有大暴雨或冰雹等極端天氣產生。
國家層面給的氣象信息是重要的參考,但在常態(tài)化的天氣預報中,它不會關注某個鄉(xiāng)鎮(zhèn)的天氣,地方氣象部門往往還要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訂正。
綿陽是全省三個強降雨中心之一,平武南部、江油、安州、北川等地的很多鄉(xiāng)鎮(zhèn)氣象十分復雜。全市分布著600多個自動氣象觀測站,遍及所有鄉(xiāng)鎮(zhèn),氣象預報員要實時地關注各個自動氣象觀測站數據。
“這幅圖顯示出綿陽的地形,西高東低,江油、安州、北川、平武的部分鄉(xiāng)鎮(zhèn)處于地勢由低到高的分界線上,從南邊來的水汽遇到這種地勢就會迅速爬升,過程中水汽遇冷凝結,形成降雨。”陳穎告訴我們,這些區(qū)域鄉(xiāng)鎮(zhèn)很容易形成大暴雨甚至更極端天氣,需要格外關注。
氣象資料信息源于三層探測,“天”包括衛(wèi)星等,“空”包括飛機探測、雷達、氫氣球探測等,“地”包括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等,信息達上百種,經過預報員抽絲剝繭的分析后,再經過多次氣象臺內會商乃至全省會商,最終形成了包含天氣概況、具體縣(區(qū))預報、降水落區(qū)等信息的“72小時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有時為何不夠準?
盡管分析工作紛繁復雜,但長期以來,大眾始終會有疑問:天氣預報,有時為什么不夠準?陳穎告訴我們,天氣預報終究還是一種概率預報,是用復雜的方程式去運算大氣運動情況,在運算中出現偏差常源于三個原因:采集原始數據不夠精確;描述大氣運行時易省略掉細小的因子;海量數據經過計算存在誤差。
“這個復雜的方程式用于計算氣塊從低處到高處產生的狀態(tài)變化,在氣象預測的計算中,類似的方程式是海量的。”陳穎解釋,“比如我們對一個方程式計算結果保留6位小數,另一個方程式計算結果保留7位小數,僅一個小數點的細小誤差,在經過海量運算后都可能出現很大偏差,可能一個算出來有雨,一個算出來沒雨。”
有距離,但在努力縮短距離。“近年來,我們國家在氣象探測和氣象預報技術方面不斷進步。”綿陽市氣象臺副臺長陳梁勛介紹,作為地方氣象臺,將不斷加強專業(yè)能力,更好地運用更精細化的信息,為政府提供更精準的氣象決策服務,也為公眾提供更精準的生活氣象服務,筑牢氣象防災第一道防線。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