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迎來白露節(jié)氣。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是轉涼的象征。白露也是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jié)氣。白露以后,天氣逐漸轉涼,白天正午時節(jié)太陽光照強烈,氣溫較高,但傍晚之后氣溫很快下降,晝夜溫差較大。
白露過后,氣溫降低,早晚溫差較大,一不留神就很容易生病。綿陽市中心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主任馮勇提醒,市民要適時增減衣物以免受涼,同時要防范胃腸道疾病,飲食養(yǎng)生應以“補中氣、健脾胃”為主。
注意早晚保暖
近段時間,天氣忽冷忽熱,大街上短袖與外套齊飛,有的人甚至上半身長袖外套,下半身短褲,反差極大。其實,這種“亂穿衣”的模式和最近天氣脫不了干系。
進入9月,綿陽以陰雨開場,9月4日開始天氣轉晴,氣溫逐步回升,到6日晚白天氣溫超過30度,7日開始又將持續(xù)幾天陰雨模式。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最近幾天一旦有降雨出現,秋涼的氣息就十分明顯。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但是并不適用于所有人。“體質偏陽虛的人要注意保暖。”馮勇指出,這個季節(jié)早晚比較涼,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的患者癥狀往往加重。如果不注意保暖后著涼,輕則感冒,重則導致心血管受涼痙攣,誘發(fā)或者加重心血管疾病。體弱多病的人和老人最好多穿一件背心,能夠保護好心肺,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
白露過后,傷風感冒、咳嗽、鼻炎……不知不覺,身邊打噴嚏、流鼻涕的人多了起來。馮勇提醒,市民外出盡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在排隊做核酸時,為避免交叉感染,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全程佩戴口罩,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間隔。在早晚間,要注意增添衣物,預防著涼。
防范胃腸道疾病
俗話說“秋瓜壞肚”,夏季所產水果多屬于涼性,如西瓜等,體質偏寒或者脾胃虛弱的人,白露后繼續(xù)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fā)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馮勇指出,入秋后,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稍有不慎,就可能發(fā)生腹瀉。由于氣候轉涼,人們的食欲隨之旺盛,胃腸功能的負擔加重,也會導致胃腸道疾病的發(fā)生。
對于預防胃腸道疾病,主要是防止著涼,尤其是要防止疲勞后著涼,因為疲勞使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等外邪容易乘虛而入。同時,還應當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huán),減少發(fā)病機會,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時定量,戒煙禁酒,以增強胃腸的適應力。
另外,秋季切忌暴飲暴食,過甜、過油膩的食品會引發(fā)急性腸胃炎、膽囊炎等。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容易上火的食物盡量少吃,飲食結構要以清淡為主。
白露養(yǎng)生這樣做
秋季是養(yǎng)生保健的好時節(jié),也是一年中天氣最干燥、最多變的季節(jié)之一。中醫(yī)認為,白露時節(jié)對應的是人體的足陽明胃經,此時飲食養(yǎng)生應以“補中氣、健脾胃”為主。
俗話說“白露白茫茫,寒露添衣裳。”就是白露時要穿長衣長褲,以免受涼。馮勇指出,白露過后,有些人會出現手腳冰涼、怕冷、乏力等癥狀,這就是陽氣不足的表現。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huán)容易不暢,而且腎氣始于足下,腳受涼就會傷腎。因此白露以后不要再穿涼鞋,要穿襪子,以免造成寒氣侵入體內。另外,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的人還可以養(yǎng)成泡腳的好習慣。泡腳時放一些艾草、生姜、花椒,有溫經散寒、止痛祛濕的功效。睡前泡腳不僅可以調養(yǎng)身體,還有助于增強免疫力。
白露是一年中溫差最大的時節(jié),進入白露時節(jié)尤其要保護肚臍。肚臍,是臍帶脫落后形成的疤痕,所以肚臍周邊組織弱化,更容易受涼。腹部寒氣入侵,最先傷及腸胃,故秋季護好腸胃非常重要。飲食益溫補養(yǎng)胃,切忌寒涼,以免傷及脾胃,出現腹瀉、頭昏乏力、身體困重等現象。
白露時節(jié)的燥氣較處暑時更為明顯,容易有口干、唇干、咽干、皮膚干等感覺,甚至發(fā)生“秋燥”。肺喜潤惡燥,所以秋天的外燥最易傷肺。白露時節(jié)養(yǎng)肺,最好以食補代替藥補,比如銀耳粥、芝麻粥、紅棗粥、紅薯粥等。粥和脾胃相得益彰,有助于健脾養(yǎng)胃。
(朱芯儀 綿報融媒記者 劉曉東 文/圖 視覺綿陽 陳登鵬 于寧/圖)
編輯:李志 校對:郭成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