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為槍寫雜文、“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先生,竟然在生活中是個探店高手、美食博主。就在4月29日晚—5月2日晚,CCTV紀錄頻道播出的《鮮生史》紀錄片一連四集講述了魯迅先生與美食的故事,他定居北京期間寫入日記的館子就有65家。他特別喜歡吃甜食,為此他的生命中有23年的看牙史、醫(yī)牙75次,但看完牙醫(yī)后,又會悄悄買甜食獎勵自己。
鏡頭重現(xiàn)
紹興北京上海三地跟拍
據(jù)了解,從4月29日起,每晚19時在CCTV紀錄頻道播出的《鮮生史》紀錄片聚焦了魯迅、蘇軾、曹雪芹、白居易四位文學大家與美食之間的故事。以史料和作品為據(jù),展現(xiàn)人物和食物的奇妙互動。用觀眾的話來形容,簡直是“了解歷史與品鑒美食兩不誤,每一幀畫面都要把自己饞哭”。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這部紀錄片前四集分別以《先生之朝花之味》、《未雨綢繆的餐桌哲學》、《愛吃甜食的斗士》、《敢吃螃蟹的勇士》為主題,由一位文人形象的演員飾演魯迅,并用紹興話配音,通過《魯迅日記》及其文學作品里對兒時故鄉(xiāng)的美食——醉蝦、茴香豆、(梅)干菜等特色小吃的記錄,以及定居北京下館子,到稻香村購買點心,還有晚年在上海的飲食生活,都被紀錄片團隊到這些城市跟拍,重現(xiàn)先生當年舌尖上的那些味蕾記憶。
“我有一時,曾經(jīng)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魯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這樣寫著。這部記錄其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散文集,重溫了不少他的童年記憶。
紀錄片還例舉了包括在魯迅先生以故鄉(xiāng)生活和以故鄉(xiāng)為故事背景的創(chuàng)作中,醉蝦提到了7次,而關(guān)于各種魚的文字多達248處,魚干、糟魚、熏魚、魚圓……魚類美食花樣百出,讓人口水直流。
魯迅先生還熱衷于探店?!遏斞溉沼洝芬灿涗浟唆斞柑剿髅朗车慕?jīng)過,光是定居北京期間寫入日記的館子就有65家。因為嗜甜,魯迅先生甚至會在夜里偷吃治口瘡的柿霜“方糖”,還解釋稱生口瘡的時候不多,不如趁新鮮吃掉……他23年中看牙、醫(yī)牙75次,但看完牙醫(yī)后,又會悄悄買甜食獎勵自己。
學者解讀
讓人看到具有煙火氣的大先生
對于上述紀錄片里重現(xiàn)魯迅先生與美食的故事,是否是對他生活形象的重塑,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姜異新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對魯迅生活中的一面的集中呈現(xiàn)。魯迅的確在日記當中記載了不少包括飲食方面的消費行為。這一面的魯迅先生與新文化的旗手與主將相比,是我們不那么熟悉的。“在這美食節(jié)目里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細節(jié),倒也談不上對先生形象的重塑,只能說是視點的轉(zhuǎn)移,使我們看到一個更加具有人間煙火氣息的大先生。”
姜異新還透露,她做過一個“魯迅在北京的日常消費地圖”的課題,其中專門探究過魯迅在北京的飲食以及其他消費行為。魯迅離京前共留下14年的日記(1922年為許壽裳抄),在《魯迅日記》中搜索關(guān)鍵字“買”“購”共出現(xiàn)1037條結(jié)果,也就是說,在北京時期,魯迅平均每年約有74次購買行為,每五天就要去消費。
魯迅后人
年輕人希望看到
一個“元宇宙”的魯迅
北青報記者還注意到,紀錄片所帶來的魯迅先生一邊看牙醫(yī)一邊買甜食獎勵自己的話題不僅上了網(wǎng)絡(luò)熱搜,就連當下青年人扎堆的B站,也有不少魯迅先生與美食的短視頻故事在播放,并引起網(wǎng)友的熱議,不時地發(fā)彈幕。
魯迅長孫周令飛向北青報記者表示,當下的這股魯迅熱,對大眾來講,是再認識魯迅的一種方式,或者說將一個“擬真實”的魯迅交給大家。用當下年輕人最愛用的流行元素,希望看到一個“元宇宙”的魯迅,即是一個豐滿的、立體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
“過去學校課堂上的老師教給學生的,是一個在文學上有著高大形象,讓人心生敬畏的魯迅。而當下網(wǎng)絡(luò)上被大家熱議的魯迅,則有血有肉,有靈動的一面,這樣的魯迅更加生活化,更容易讓人接近他。我覺得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是一種水到渠成、自然天成的方法。”周令飛同時表示,他更希望在這個高科技信息化社會,有負責任的歷史研究者原汁原味地把魯迅先生的思想完整保留下來。
他還表示,特別是這幾年,年輕人開始關(guān)心魯迅。有些人喜歡魯迅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想從他身上得到一些答案,即精神上的東西。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魯迅的人格獨到之處,也是他多角度多維度看世界看問題的本領(lǐng),希望年輕人也能鍛煉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
(記者張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