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記者調查博物館非館方講解亂象,發(fā)現不僅價格昂貴,有的動輒就數千元;而且質量參差不齊,有消費者稱“后悔預約私人講解,連維權都不知找誰”。
其實參差不齊又有什么奇怪呢,“參差不齊”不就是市場的常態(tài)嗎?人們去餐廳吃飯,也會有好吃的、不好吃的,喜歡的、不喜歡的,這再正常不過。至于說維權不知找誰,這未免也夸張了,不滿意的話在電商平臺給個差評、申請退款就好了,這些服務也并非出于黑市,何至于連基本的商業(yè)規(guī)則都約束不了呢。
這最多只能說明,在館方的講解之外,另外形成了一個市場,這不受博物館的控制,可能也不招他們的喜歡,就像有業(yè)內人士在采訪中稱“這嚴重影響了博物館正常有序運行”。
但非館方講解之所以這么火爆,原因也很簡單——館方講解約不到。誰不希望獲得物美價廉又正規(guī)專業(yè)的講解呢?奈何供給完全跟不上。據某平臺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平臺上預訂國內暑期博物館的人次同比去年呈現雙位數增長,博物館門票預訂量超過主題樂園,在所有景區(qū)類型中排行最受歡迎第一位。在這種火熱面前,很多館方想提供充足的講解服務其實也不太可能了。
而且從趨勢看,一些博物館還試圖“壟斷”館內講解。近些年不少博物館都發(fā)布了規(guī)定,禁止館內講解。既不允許非館方講解,自身的講解能力又跟不上,壓抑需求又沒提升供給,那么可不就催生了一個亂象頻發(fā)的市場?
如果館方不能保證充分的供給,不妨有現實感一些,允許部分商業(yè)和非館方講解進入,并約定相應的規(guī)則,包括講解的人員規(guī)模、聲量大小、維權處理等。既保障場館的正常秩序,也滿足游客的觀展需求,這才是博物館的分內之事,而不是無視游客需求、一味地“堵”。
這也并非沒有相關規(guī)定。2022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發(fā)布關于規(guī)范博物館講解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在本館講解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博物館可以允許社會團體、個人在館內開展講解服務,制定相關管理辦法,通過事前培訓、備案、事中事后監(jiān)管,對講解員、講解詞進行審核把關,規(guī)范講解秩序,確保向觀眾傳播科學、準確、正確的內容和價值觀。
而現階段更重要的,則是探索出博物館講解向社會開放的可行性方案。博物館如何把關,又如何確定準入門檻,這些還需要更加細致的指引。
仔細想想,博物館為什么要免費向大眾開放?就是因為這些展品不是哪個組織所獨有,根本上這是全民財富;同理,這些展品所凝聚的知識,何嘗不是全民財富,博物館講解又為何不能向大眾開放?
在這個暑假,游客們不懼炎熱的天氣,奔赴一個個博物館,這種對知識的向往應當被尊重。博物館自然應當更有擔當,盡可能為他們提供完善的服務,既然非館方講解存在亂象,那么博物館也不妨盡自己所能,幫助完善市場,而不是充滿敵意地、輕易將這些服務拒之門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