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wǎng)訊 從7月6日開始,綿陽境內出現(xiàn)了一次大范圍的明顯強降雨天氣過程,到7月9日9時,全市平均降水量達到70.7毫米,這是今年入汛以來綿陽境內出現(xiàn)的第三場區(qū)域性暴雨天氣,也是今年以來降水量最大的降雨過程。
據(jù)市氣象臺專家介紹,這次降雨覆蓋全市所有縣(市、區(qū))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從降雨量看,全市平均降水70.7毫米,涪城、安州、游仙、梓潼、江油大部、平武南部、北川東部、鹽亭大部、三臺北部累計降水超過50毫米。其中,江油東北部、涪城、安州、梓潼、鹽亭部分地方降水量超過100毫米。最大降水量189.4毫米,出現(xiàn)在江油市雁門鎮(zhèn)石元站。
但這次降雨的雨勢較為和緩。在降雨過程中,不少地方還出現(xiàn)了雷電大風,全市極大風速的最大值只有14.5米/秒(風力7級),出現(xiàn)在北川青片鄉(xiāng)的茶灣。
此輪強降雨天氣,與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有密切關系。最近一段時間,副熱帶高壓外圍的偏南氣流控制綿陽高空,從海上帶來了充沛的能量和水汽,同時東移的高空低槽抬升低層大氣并帶來了冷空氣,為降雨提供動力條件和觸發(fā)條件。而綿陽位于龍門山南麓,地勢海拔高差大,為強降水提供了有利條件。
此次降雨還要持續(xù)多長時間?據(jù)該專家分析,未來幾天,綿陽境內依然受副熱帶高壓外圍的偏南氣流控制,到7月11日,隨著氣流變化,本輪降雨基本結束,天氣明顯好轉,氣溫明顯回升。
本次降雨天氣過程給綿陽帶來充沛的雨水,由于雨勢和緩,大部分雨水被土壤吸收,產(chǎn)生的徑流相對較小,有利于進一步增加土壤有效水分貯存量和塘、庫、埝等工程蓄水保水,對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生長發(fā)育也十分有利。同時,降雨對北川、安州和平武等地前期降水不足也起到了較好的補償作用。(記者 張登軍)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