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如何讓思政教育更生動、活躍,更“入腦入心”?
6月20日,“青”愛的綿陽——感知城市魅力:“行走的思政課”之新時代公開課第三堂課在綿陽中學英才學校“聲動”開講,綿陽中學英才學校師生代表、主辦單位及綿陽其他學校共300余人齊聚課堂,聆聽紅色故事、感受紅色能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課堂上,主講人通過影片和講述,將一則則紅色故事演繹。鄧稼先、于敏、王淦昌,一批批科學家從戈壁來到崇山峻嶺,將生命投入到核武器研發(fā)工作;張超駕駛艦載戰(zhàn)斗機陸基降落時突發(fā)電傳故障,為保住戰(zhàn)機,他推遲跳傘卻墜地犧牲……
在聽到王繼才和妻子王仕花克服困難,守衛(wèi)孤島32年的故事后,學生侯智林杰感嘆:“他們的愛國精神打動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做好新時代的接班人。”
學生張航銘說,這堂思政課為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祖國之所以富強是因為先輩們的奮斗,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是為了讓我們這一代人不再打仗、不再受苦。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繼續(xù)奮斗,在祖國的各個領域添磚加瓦。”
黨的聲音走進了少年們的內(nèi)心,新時代公開課激發(fā)了他們主動擔當時代使命的積極性,也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學開辟了新的思路。
“這堂‘行走的思政課’上,我和學子們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吃苦擔當?shù)木衿焚|(zhì),樹立了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理想信念。”綿陽中學英才學校高中部政教處主任、思想政治教師白敏表示,“作為思政老師,我相信在未來的教育事業(yè)中,能夠培養(yǎng)出更多讓黨放心、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接下來,綿陽將進一步結(jié)合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勢與新要求,以更多綿陽本土生動的人物、動人的故事和飽滿的情感,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手段,持續(xù)深化理論宣講和思政教育工作建設,讓黨的好聲音響徹綿陽大地。
(涪江觀察記者 王儻 何茂松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