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第17個國際檔案日,6月6日,綿陽市檔案局、綿陽市檔案館聯(lián)合涪城、游仙、安州檔案部門,在城區(qū)鐵牛廣場開展“筑夢現(xiàn)代化 奮斗蘭臺人”系列宣傳活動。
什么是檔案?檔案可以隨便公布嗎?怎樣查閱檔案?6月6日上午,工作人員以口頭介紹、冊頁宣傳等方式,向過往市民宣傳《檔案法》相關知識,通過贈送檔案文創(chuàng)用品引導市民關注檔案工作。當天共計發(fā)放宣傳資料2000余份、檔案文創(chuàng)用品1000余份。
活動現(xiàn)場,紅色珍檔聯(lián)展也同步進行,展覽匯集100余家檔案館(單位)的珍貴檔案、圖片、資料等,對黨在百年光輝歷程中形成的獨特精神譜系進行解碼,受到市民的關注。
記者了解到,在線下宣傳的同時,綿陽市檔案館還充分利用微信、電子屏等平臺播放檔案公益宣傳片,在全市范圍內對檔案知識、檔案文化、檔案工作等進行宣傳,引導大家深入了解檔案工作現(xiàn)狀,強化學習檔案知識、支持檔案工作的意識。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進一步擴大檔案宣傳的覆蓋面、民眾對檔案知識的知曉率,拉近檔案與市民的距離。
新聞多一點
國際檔案日的由來
1948年6月9日-11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一場國際檔案工作者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國際檔案理事會(ICA)。
2007年11月,為慶祝2008年6月9日國際檔案理事會成立60周年紀念日,國際檔案理事會全體成員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的年度全體會議上投票決定,將每年的6月9日定為“國際檔案日”。
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決定自2013年開始,把每年的6月9日即“國際檔案日”作為檔案部門的宣傳活動日。
檔案是什么?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一章第二條明確指出:本法所稱檔案,是指過去和現(xiàn)在的機關、團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從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軍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
檔案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真實記錄,它承載著過去的信息,連接著現(xiàn)在與未來。從古至今,檔案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歷史的寶貴資料,還為現(xiàn)代社會的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檔案人為何又叫“蘭臺人”?
蘭臺傳后世,鑒古照千秋。為什么我們常常稱檔案工作人員為蘭臺人?這要從古代專設的檔案管理機構說起。我國各朝代中央保管檔案的機構有不同的名稱:周為天府,漢為蘭臺、東觀、石渠,唐為史館,宋為架閣庫,元為架閣庫,明為皇史宬、后湖黃冊庫、內閣大庫、大本唐、古今通集庫,清為內閣大庫。由此可見,蘭臺是漢代宮內藏圖書之處,是我國最早的官方檔案館,由御史中丞負責,后世朝代稱御史臺為蘭臺,司馬遷便是其中一位勤懇的檔案工作者。東漢時期蘭臺令史班固,受詔撰史,所以后世又稱史官為蘭臺。唐高宗時也曾改秘書省為蘭臺,再經過千年的演變,現(xiàn)在“蘭臺”一詞已成為用來泛指檔案保管機構和檔案工作的代名詞,檔案工作者也就被稱為“蘭臺人”。
一圖帶你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
(黃穎 涪江觀察記者 張登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