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兩彈一星”背后的感人故事,進一步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及科學家精神,6月1日,四川兩彈一星干部學院特邀杜祥琬院士及夫人毛劍琴教授來到綿陽,作《復興講堂》第四講《鑄國基石 享受遼闊》互動訪談報告。
今年86歲的杜祥琬,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我國氫彈試驗立下汗馬功勞。后來為了國家需要,他又從氫彈理論轉(zhuǎn)行研究激光,并擔任國家“863計劃”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而他的夫人毛劍琴教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首位女博士。
當天下午,四川兩彈一星干部學院奮斗樓113室座無虛席。互動訪談中,杜祥琬說起了1964年從蘇聯(lián)學成回國,被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與“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周光召、于敏等人成為同事的點點滴滴。
“我們叫他老鄧。”談及鄧稼先,杜祥琬說,自己參加鄧稼先的追悼會后寫過一首詩歌,后來被收錄進了《鄧稼先傳》:
“和平歲月未居安,一線奔波為核彈。健康生命全不顧,牛郎織女到終年??釔凵钏祁B童,浩瀚胸懷比草原。手挽左右成集體,尊上愛下好中堅。鑄成大業(yè)入史冊,深沉情愛留人間。世上之人誰無死,精忠報國重天山。”
當主持人問及為何兩次婉拒提拔當副院長時,杜祥琬表示,只是為了專心搞科研。而從氫彈理論轉(zhuǎn)行研究激光,他說自己的人生訴求就是服從國家需要。
當天的互動訪談氣氛熱烈,從工作到家庭,一幕幕鮮活生動、情景交融、激蕩心靈、觸及靈魂的感人故事再現(xiàn),臺下掌聲此起彼伏。
遼闊源于超脫自我,遼闊是至高的享受。訪談中,杜祥琬夫婦在鋼琴的伴奏下,現(xiàn)場合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雪絨花》。
“這廣袤無垠的戈壁荒漠,為一批批為國奮斗的人們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穿軍裝和不穿軍裝的幾代人,隱姓埋名,歷盡艱辛,在曲折磨礪中成熟,卻也享受著一次次成功給予的無可比擬的激動和興奮。”
2007年,杜祥琬寫了一篇題為《享受遼闊》的散文,回顧自己當年的科研經(jīng)歷。訪談最后,全體學員起立,一起誦讀《享受遼闊(節(jié)選)》,向杜祥琬等老一輩科學家致敬。
“今天非常榮幸能夠聽到杜院士夫婦的訪談,讓我的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洗禮,也激起了我的愛國情懷。作為一名國企的黨員干部,在今后的工作當中,會將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延續(xù)和傳承下去。”來自四川能投電力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的學員戴敏說。
當天,杜祥琬夫婦還前往梓潼曹家溝、潼江漫水橋、漢江醫(yī)院舊址、兩彈城等地,重溫曾經(jīng)在這里工作和生活的點滴。
對于“兩彈一星”精神,杜祥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是科學精神,在那個年代,為什么能夠排除很多干擾搞成原子彈、氫彈,就是要堅持科學的真;另外是創(chuàng)新,要不斷地進行原創(chuàng)性研究;還有就是家國情懷,對于這一代的新人,不管選擇什么職業(yè),一定要有利于這個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前進。
(胡莎莎 袁渝凱 涪江觀察記者 劉曉東 蔣成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