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報集團特派記者 張守帥
3月4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在第一次新聞發(fā)布中公布了代表團全團建議情況。其中,“關于全面提升長江上游航運能力的建議”由四川代表團和重慶代表團聯合提出。
記者梳理發(fā)現,早在2021年3月,兩省市代表團就曾聯合提出“關于加強長江上游航運能力建設 助推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發(fā)展的建議”,而且這種提出建議的方式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屬于首例。
此后,兩省市聯合印發(fā)《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實施方案》,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推進航道網絡和現代化港口集群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那么,川渝兩省市今年為什么再次圍繞提升長江上游航運能力共同發(fā)出呼吁?
宜賓港。羅順 攝(資料圖)
三峽船閘通過能力嚴重不足
呼吁加快推進新通道工程前期工作
據了解,長江上游地區(qū)水系發(fā)達,河流縱橫,長江黃金水道橫貫東西,嘉陵江、烏江、渠江、涪江、金沙江、岷江、沱江等眾多支流溝通南北,航道總里程約2。5萬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里程超過2100公里,是我國內河航運資源稟賦最好的地區(qū)之一。
2023年,長江上游地區(qū)港口吞吐能力達到3。2億噸、520萬標箱左右,完成水路貨運量約2。9億噸、貨物周轉量約2800億噸公里、港口貨物吞吐量約2。6億噸、160萬標箱。
但是,長江上游船閘嚴重擁堵卻日益加劇。2023年三峽樞紐航運通過量達1。74億噸,同比增長8。77%,遠超三峽船閘設計通過能力,船舶停航待閘已是常態(tài)且平均待閘時間較長,導致航運企業(yè)效益、水運發(fā)展速度下降,上游港口吞吐量等指標增速放緩,且不利于重點物資保供,已對區(qū)域綜合交通運輸格局、沿江產業(yè)布局和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產生重大制約影響。
去年7月,部分在川在渝全國人大代表就此開展專題調研,認為發(fā)揮好長江“黃金水道”作用,必須加快解決制約長江航運的“腸梗阻”。
雙方就此聯合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加快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從根本上解決三峽船閘通過能力不足問題。同時,前瞻性開展新通道建設期間的過壩運輸組織方案及引導政策等相關研究,進一步挖掘現有船閘通航潛力,不斷優(yōu)化重點物資、特殊船型等優(yōu)先過閘的調度規(guī)則、手續(xù)流程,對糧食、集裝箱、商品車、航油、成品油等重點急運物資和示范船型安排優(yōu)先過閘。
高等級航道達標貫通仍有“堵點”
請求支持實施重點航道提升項目
根據《全國港口與航道布局規(guī)劃》,長江干線宜賓至重慶段航道達到一級標準、嘉陵江廣元至朝天門河口段航道達到三級標準。
據了解,2023年長江重慶段巫山至重慶(寸灘)河段實際達到一級航道標準,可通行3000噸級及以上船舶。目前,長江干線朝天門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工程正在加快推進,預計2024年完工,工程完工后5000噸級貨運船舶可常年抵達重慶。
但是,長江宜賓至重慶(寸灘)河段航道現狀等級僅為三級,只能滿足1000噸級船舶常年通航,長江干線中下游地區(qū)至四川、云南的貨運船舶需在重慶中轉或減載,嚴重制約長江黃金水道綜合效益的發(fā)揮。
為此,雙方聯合建議國家支持長江上游宜賓至重慶段航道整治按照“總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予以推進,支持長江上游宜賓至重慶段航道整治分期實施,推動全段航道盡早達到一級航道標準。
四川境內嘉陵江航道同樣存在“通而不暢”的問題。嘉陵江是全國第一條規(guī)劃通過全江渠化達到高等級航道標準的河流,是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重要水運大通道。目前,嘉陵江草街至河口段航道常年維護水深僅1。6米,只能通行300噸級船舶,每年通行500噸級船舶的時間僅6個月左右,通行1000噸級船舶的時間僅3個月左右。
兩省市就此建議,高位推動嘉陵江井口樞紐建設,盡早打通嘉陵江航道“堵點”,確保國家高等級航道達標貫通目標實現。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