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突破“卡脖子”技術(shù),為山區(qū)高速軟巖隧道施工樹樣板——
九綿高速全線最長隧道白馬隧道雙幅貫通
12月12日,九綿高速白馬隧道雙幅貫通。(記者 王勇 攝)
綿陽新聞網(wǎng)訊 12月12日,位于黃土梁生態(tài)走廊地下近1000米的地方,傳來了熱烈而激動的歡呼聲。九綿高速全線最長隧道白馬隧道實現(xiàn)雙幅貫通。
白馬隧道一端位于阿壩州九寨溝縣勿角鎮(zhèn),另一端位于平武縣白馬藏族鄉(xiāng),右線全長13000米、左線全長13013米,是省內(nèi)在建第三長的公路隧道,最大埋深達1092米。
“整個隧道最大的特點就是‘軟’。”在白馬隧道貫通現(xiàn)場,九綿高速LJ9合同段項目副經(jīng)理何森林隨手撿起一塊石頭向記者演示,“你看這些巖石像‘豆腐’一樣,用手輕輕一掰就碎了。”
“軟石頭”帶來施工“硬骨頭”。白馬隧道屬超特長瓦斯隧道,富水段最大日涌水量相當于25個標準游泳池儲水量,讓其成為了目前國內(nèi)設計施工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公路隧道之一,施工時間長達9年。
何以戰(zhàn)天險?新工藝、新設備、新理念就是白馬隧道施工團隊最大的底氣,提出“強超前、快支護、緊步距”的“三道拱”施工支護理念,并成功應用于實際施工中,實現(xiàn)“快挖、快支、快錨、快封閉”,減少由軟巖大變形導致的隧道反復加固、換拱,顯著提高施工效率。
同時,施工團隊引入千米定向鉆,有力應對軟巖段落治理,并通過智能化先進設備和蜀道集團自主研發(fā)的“川隧大模型”,不斷突破“卡脖子”技術(shù),實現(xiàn)施工工藝機械化、項目管控智能化,做到了“點穴式”精準施工。
“白馬隧道雙幅貫通不僅為九綿高速全線建成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其研究成果也為類似山區(qū)高速軟巖隧道施工提供了指導和借鑒,意義重大!”項目總工李小勇激動地說。(記者 任露瀟 魯文林 宋德平)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