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頒布司法保護令、倡導志愿者服務、織密養(yǎng)護管理網(wǎng)……
梓潼:牢記囑托守護蜀道古柏青綠蒼翠
七曲山風景區(qū)古柏林
“三百里程十萬樹”,描述的是古蜀道金牛道的重要路段——翠云廊。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好。
牢記囑托,梓潼奮力實干,在筑牢長江上游生態(tài)屏障上持續(xù)發(fā)力,讓翠云廊成為梓潼靚麗名片。
古木參天,路見翠云,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樹林,古柏與古蜀道相伴而生,它們見證著歲月流轉、城市發(fā)展。從前人手中接力,今天的梓潼,正在守護著這本活著的“史書”,讓一抹翠綠,歷久彌新。
“古柏衛(wèi)士”在行動 志愿服務常態(tài)長效
12月2日,在梓潼縣古柏王小微公園“古柏王”樹下,梓潼縣翠云廊古柏保護志愿服務“古柏衛(wèi)士在行動”活動啟動,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志愿服務、加入古柏保護,用實際行動守護“綠色國寶”青綠蒼翠。
活動現(xiàn)場,志愿者代表在臺上鄭重宣誓,并進行梓潼縣翠云廊古柏保護志愿服務隊授旗儀式。隨后,志愿者們在簽名墻上簽名,并在梓潼縣自然資源局專家指導下,開展古柏防病治蟲、施肥澆水、掛營養(yǎng)袋、刷石硫合劑等作業(yè)。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志愿者在古柏下端一圈刷白,古柏就像穿上了一件“新衣”,在寒冷的冬天顯出勃勃生機。
“刷的白色液體是石硫合劑。”梓潼縣自然資源局森林資源保護站站長先輝龍介紹,刷石硫合劑,相當于穿上一層保護膜衣,起到保溫防寒、抗凍裂,同時阻隔病菌和害蟲遷移宿體,阻止成蟲產卵和減少害蟲潛伏入冬的作用。
近年來,梓潼縣積極探索古柏資源常態(tài)長效保護發(fā)展機制,對全縣11835株古柏進行建檔立卡保護,成立“林小青”志愿者服務隊,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200余場次。
披上司法“鎧甲” 古樹名木“法有所護”
在當天的梓潼縣翠云廊古柏保護志愿服務“古柏衛(wèi)士在行動”活動啟動儀式上,梓潼縣人民法院現(xiàn)場頒布古樹名木司法保護令。據(jù)介紹,這是我市首份古樹名木司法保護令,讓古樹名木實現(xiàn)“老有所依,法有所護”。
古樹名木司法保護令,針對保護翠云廊梓潼段古樹群,提出6項禁止事項:禁止擅自移植、砍伐古樹名木;禁止通過刻劃、剝損樹皮、折毀樹枝或挖掘樹根等方式破壞古樹名木的完整性;禁止在古樹名木上架設線纜或張貼、懸掛物品;禁止攀爬古樹名木及其保護圍欄;禁止在古樹名木保護圍欄范圍內傾倒污水、垃圾,燃放明火,堆放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物品;禁止進行損壞古樹名木安全生長及破壞古樹名木保護設施、保護標志的其他行為。
當天,這份司法保護令在梓潼縣古柏王小微公園顯著位置予以榜示。“保護令不僅是為了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更是傳承歷史文化,踐行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體現(xiàn)。”梓潼縣人民法院副院長嚴在權表示,接下來將持續(xù)加強環(huán)境資源保護,創(chuàng)辦七曲山法治工作站,加大普法宣傳和巡回審判活動力度,保護好這些綠色文物,讓其充分發(fā)揮歷史、生態(tài)、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綜合價值。
志愿者給古柏刷白“穿衣”
先“交樹”后“交印” 保護制度走深走實
今年7月25日,也是在這棵古柏王樹下,梓潼縣舉行翠云廊梓潼段古柏保護離任交接儀式,從制度層面推動古樹名木保護走深走實。
當天,由于演武鎮(zhèn)黨委書記工作崗位的調整,要核查、清點所在區(qū)域的古柏存活和生長情況并進行離任交接。演武鎮(zhèn)前后兩任鎮(zhèn)黨委書記對古柏進行了清點移交。
古柏王樹齡2300余年,樹高24米,樹干粗6.7米,5到6名成年人才能合抱過來,樹冠覆蓋45平方米,蒼勁挺拔,郁郁蔥蔥,綠蓋如云。2300多年過去,是什么讓古柏王生機勃勃,蒼勁如昔?
據(jù)介紹,自2016年起,古柏王周圍立起堅固的護欄;2021年梓潼縣推行林長制試點,為古柏守護增添了新的力量;2022年,移動報警設備啟用,將人為隱患的防范提升到新的高度。
面對古柏容易面臨的蟲害、凍害、火災等挑戰(zhàn),梓潼縣采取多種科學有效的措施——直升機噴灑生物藥劑,高效低毒,為古柏林筑起一道堅實的防蟲屏障;護林員分區(qū)域、定人員,一小時一次不間斷巡邏,確保全天候貼身保護。在高溫天氣,幾臺消防車同時啟動為古柏林降溫增濕。正是這些措施,才讓這條沿襲千年的翠云廊愈發(fā)青翠,煥然新生。
開展古柏保護森林防滅火知識宣傳
“一樹一策”管護 養(yǎng)護管理細致入微
不僅如此,梓潼縣在翠云廊古柏保護工作中傳承并創(chuàng)新“一樹一檔”普查入庫、“一樹一策”救治復壯、“一樹一人”日常巡護等科學管護措施,對古樹名木進行全天候保護。
記者在古柏王小微公園,看到一些古柏懸掛著營養(yǎng)液。據(jù)介紹,這是對亟待救護的49株古樹實施的搶救復壯工程。該工程于11月中旬入場開展樹上防治工作,包括樹干處理,如木質部防腐、樹洞修補、修剪枯枝、樹體牽引支撐等措施,預計12月底全面竣工。
為推動古樹養(yǎng)護管理常態(tài)化長效化,梓潼縣自然資源局實地摸排,使用紅外線測高、土壤酸堿檢測等技術手段,對每一株古樹生長狀況、立地環(huán)境進行全面體檢,將存在病蟲害、樹體傾斜、土壤瘠薄等情況的401株古樹鑒定為衰弱古樹,將存在樹干空腐、根系裸露等情況的42株古樹鑒定為瀕危古樹。
為此,梓潼縣聘請北京林業(yè)大學、川農大、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專家針對瀕危和衰弱古樹,按照“識別一批、保護一批、救治一批”的原則,編制《梓潼縣古樹“一樹一策”搶救復壯試點實施方案》,采取地上環(huán)境綜合治理、地下土壤改良等措施進行辨癥施治。組織專業(yè)技術力量,嚴格按照“一樹一策”搶救復壯方案分區(qū)域、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復壯工程。
近年來,針對古樹樹齡長、脆性大、面臨蟲害等問題,累計投入資金4000余萬元,通過防腐修補、砌石壘土、圍欄保護和支撐加固等措施復壯古樹3500余株。
梓潼還對全縣古柏資源進行全面普查,通過人工作業(yè)、無人機篩查、rtk樹齡測量等方法,逐一核查樹種、樹齡、樹高、胸圍、地理坐標等信息,建立“一樹一檔”信息檔案,并采用集群立碑和單株掛牌兩種方式,對全縣古樹統(tǒng)一掛牌保護,每棵古樹名木都有了專屬二維碼“身份證”。
同時,探索建立“一樹一人”古樹管護制度,將古樹管護責任落實到全縣359名林長及1356名護林員,確保及時掌握古樹生長情況。
翠云廊梓潼段
講好蜀道故事 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近年來,梓潼成立四川梓潼翠云廊歷史文化研究院,深入挖掘古樹資源歷史文化內涵,投入資金200余萬元,根據(jù)樹形姿態(tài)、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等特點要素,完成七曲山風景區(qū)內198株古樹命名。積極開展古樹認養(yǎng),認養(yǎng)古樹83株。
依托千年蜀道文化、文昌文化等歷史文化底蘊,結合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云上觀展、古樹故事匯等形式,推出古樹旅游線路3條。將古樹美景、中醫(yī)文化、養(yǎng)生體驗等巧妙融合,形成了“游七曲秀美山水、賞千畝古柏風情、享中醫(yī)藥健康旅游”特色景區(qū)文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翠云廊迎來新的歷史發(fā)展機遇,成為梓潼縣鄉(xiāng)村旅游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引擎。“行古道、賞古柏、住民宿”的鄉(xiāng)村旅游綜合體,成為網(wǎng)紅打卡地。“古建筑、古文化、古柏林、古蜀道”的旅游業(yè)態(tài)已成為游客的旅游佳境、祈福圣地、養(yǎng)生天堂。
數(shù)說
●翠云廊梓潼段作為蜀道翠云廊起點,現(xiàn)有100年以上的古樹11950株(其中古柏11835株),500年以上的一級古樹237株(其中古柏231株)。
●樹齡最大的是2300余年的古柏王,古柏王樹高24米,樹干粗6.7米,5—6名成年人才能合抱過來,樹冠覆蓋45平方米。
●全縣有359名林長及1356名護林員,確保及時掌握古樹生長情況。
?。ㄓ浾?劉曉東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