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交流會真的讓人受益匪淺,值得一聽。”9月22日至24日,由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綿陽市教育心理學會主辦的“第十屆心理學與中國發(fā)展交流會”在綿陽市委黨校舉辦。
參會人員包括來自全國20多所高校、機構的30多位心理學專家以及來自成都、重慶等地的200多名心理學愛好者。
心理學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在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心理學專家們與大家分享著不同的心理學知識,展開了積極的互動交流。
大家對中國心理學研究中的現實關切、研究方法和路徑、未來發(fā)展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提出了許多新穎的思考和見解。
綿陽市實驗小學老師陸軍告訴記者,“我是一名心理學愛好者,這次交流會讓我從專家們身上感受到了心理學的博大精深。心理學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靈活運用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
據介紹,本次心理交流會主題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心理學路徑”,設置了8個分論壇。每個分論壇都邀請了專家進行專業(yè)知識的分享和探討。
會議旨在通過廣闊的視野和多元的方法審視和研究心理學發(fā)展的現狀,重點關注和研討新時代下心理學如何幫助人民精神富足。
“人是心理的載體,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講,心理學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介紹,比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會遇見挫折、磨難、煩惱、失望,而心理學會教大家如何積蓄能量,恢復創(chuàng)傷。“可以通過讀書、談心、交流、運動、冥想等方式來緩解壓力。這些方法其實都是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之上,經過心理學驗證,老百姓都用得上、抓得住。”
綿陽與心理學的不解之緣
心理學與中國發(fā)展論壇發(fā)起人之一——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鐘年教授介紹,綿陽市是國家首批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而綿陽與心理學、與中國發(fā)展論壇更是有著不解的緣分。
在2008年5月,首屆心理學與中國發(fā)展論壇在武漢召開,“5·12”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論壇的第一屆發(fā)起人中就有人直接從武漢飛到綿陽,進行災后心理援助。“這也提醒我們,心理學要去關注中國的發(fā)展,關注中國的現實,所以在首屆論壇上提出一個口號,叫‘邁向人民的心理學’。”鐘年教授說。
為了深化綿陽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社會、家庭、學校教育心理的融合發(fā)展,綿陽市教育心理學會于去年6月成立。
學會通過整合市內外專業(yè)資源,聚合學術力量,搭建學習交流平臺,發(fā)揮學會資源優(yōu)勢,為心理服務工作者提供理論和技能支持,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綿陽市教育心理學會會長王斌表示,當下的心理服務工作,應當積極配合相關政策,跟家庭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真正在教育心理領域實現系統(tǒng)化、精準化,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同時,綿陽作為科技城,將結合一些科技產品,在推動心理服務行業(yè)發(fā)展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于綿陽人民的心理需求。
(綿報融媒記者 唐舒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