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16-2395666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今日頭條
        涪江悠悠 龍頭山承載千年民俗文化
        发稿时间:2023-06-11 08:23   来源: 綿陽日報

          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三臺縣老馬鎮(zhèn)“龍頭節(jié)”熱鬧非凡

          從綿陽駕車到三臺縣老馬鎮(zhèn)龍頭山,大約40分鐘左右。趕廟會、看大戲、耍龍燈、登仙山、吃齋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四面八方的群眾就會匯聚這里,熱鬧3天,歡慶“龍頭節(jié)”。“龍頭節(jié)”也成為綿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唐代逐漸興起的老馬鎮(zhèn)“龍?zhí)ь^”,歷經千年興盛不衰。在這里,看著神龍巡游、聽著八方鄉(xiāng)音、品著各色美味,和老人們聊起悠遠的傳說,別是愜意。

          “金針插銅錢”贏得太平千萬年

          “龍騰古寺盤玉柱,鳳翔寶地繞金樽。”龍頭山山腰,有一座龍頭寺。站在遠處看去,猶如一個巨大的龍頭。加之山形也如龍頭一般,周圍群眾就總有講不完的故事。

          最讓人神往的傳說當是“龍泉”。正在龍頭山下和幾位老人講著故事的村民侯光正被大家公認為“最說得清楚龍頭山故事”。

          侯光正說,龍頭山因山勢似龍頭而得名。龍頭山上的龍泉村(現(xiàn)與小圍村合并為龍頭山村),有兩處臉盆大小的泉眼,終年流出清澈的泉水,傳說中一直叫“龍泉”。對于這處泉眼,當?shù)厝苏J為,龍頭山與陜西安康的龍尾山首尾相聯(lián),龍泉就是從龍尾山流過來的。傳說,很早很早以前,有人在龍尾山泉眼中放入7根七彩雞毛,10多天后,這7根七彩雞毛就從龍頭山的泉眼里冒了出來。

          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在小地名叫做龍洞灣的山崖下看到,此處有一個小水塘,小水塘大約幾十平方米,不斷往外冒著泉水,不過泉眼已經看不到了。“那個泉眼就在崖邊,大約有臉盆大小。”村民王元春說,前幾年實施農村改水工程修了這個小水塘后,泉眼就看不到了,這處泉眼流出的水,十幾臺抽水機都抽不完,要灌溉大片農田,“我們這里沒有堰塘,但是從來不缺水。”

          這里還流傳著一個民間傳說,古時候,陜西有一名布龍地師叫廖道,從龍尾山布龍到龍頭山,確認此地是龍頭。廖道隨后在山脈正點處壓了一枚穿眼銅錢作為記號。不久,當?shù)匾幻泻畹赖牟箭埖貛熞膊箭堉链耍泊_認此地山脈是龍頭。侯道在正點處插了根金針作為記號。后來,廖道從陜西運來金骨正要埋藏時,正好碰到侯道,兩人都說是自己發(fā)現(xiàn)的龍頭,都有記號。爭執(zhí)不下,就鬧到了府衙。府衙大人派人查證發(fā)現(xiàn),侯道的金針正好插在廖道埋下的銅錢穿眼之中,由此作判“金針插銅錢,二家都無緣,打公修廟宇,太平千萬年。”于是就在此修建廟宇,作為公用,“龍頭山”之名從此傳開。

          龍頭山邊的龍頭寺內,有兩處直徑約1米,狀如眼睛的石頭,當?shù)厝朔Q為龍眼。龍頭山旁,還有“數(shù)不清”的、大小不一的石洞。這些石洞,當?shù)厝苏J為是原始時期的人居住的,也有人說是很早時候的墓葬。這些悠遠的傳說,吸引著遠近的游客。

          據(jù)了解,唐德宗時欽定農歷二月初一為“中和節(jié)”;唐玄宗時欽定二月初二為“龍頭節(jié)”,初三為“踏青節(jié)”。從此,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就成為龍頭山既定的盛大民俗節(jié)日。歷經一千多年,龍頭山下的龍?zhí)ь^民俗巡游,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儀式,每年都有大批群眾參與。

          “龍頭節(jié)”延續(xù)千年越辦越旺

          龍頭山下的老馬鎮(zhèn),在三國時期開始成名。據(jù)傳,漢昭烈帝劉備屯兵八角廟與劉璋相持,劉璋決涪江水淹劉備大軍。張飛率部撤退經此,因水急馬不過渠,張飛情急之下,用肩撈馬過渠。“老馬渠”由此得名。

          龍頭山緊鄰涪江,以前從三臺縣城可以乘船到此。龍頭山附近的易家包成為供來往船運纖夫休閑歇腳的碼頭。“過去,緊靠在碼頭邊就是熱鬧的集市。”侯光正說,過去,龍頭山附近靠近涪江邊有4處碼頭,分別是易家包、謝家灘、侯家石灰窯和劉營碼頭。易家包又名雞心灘,每天都有很多船只??浚w夫們也愛在這里歇腳,集市上的東西五花八門,尤其以農具最為豐富,“很多其他地方買不到的農具,都能在這里找到。”所以,很多外地客商到這里做買賣。

          “龍?zhí)ь^民俗活動能夠在這里延續(xù)下來,與這里繁華的商業(yè)交易有著密切的關系。”三臺縣委宣傳部的一位干部說。

          龍頭山的非遺物質文化遺產“龍?zhí)ь^”包含請龍、龍頭巡游和民俗游行3個主要部分。在請龍儀式中,會還原古時禮儀,儀式感非常強,使得傳統(tǒng)文化在這里得到延續(xù)。巡游中,抬龍頭隊伍和來自各地的舞獅隊伍相互交織,熱鬧異常。附近村社也組織巡游隊伍,組織民俗表演。

          唐代大詩人李商隱于唐宣宗大和七年在梓州任東川節(jié)度使幕中,曾經乘船參加老馬“龍?zhí)ь^”并賦詩:“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毩鄹鳠o賴,紫蝶黃蜂俱有情。”這首詩流傳甚廣,對老馬“龍?zhí)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延續(xù)千年越辦越興旺。

          唐代大詩人陳子昂上京路過龍頭山時,即興作詩:“昨夜歇涪城,灘聲驚行人。舟無北流水,鐵蹄走京城。”

          龍頭山下“麥冬之鄉(xiāng)”麥冬香

          龍頭山村地處涪城麥冬主產區(qū),每年春節(jié)后麥冬進入收獲的季節(jié),幾乎家家戶戶都緊張忙碌地采收。“今年麥冬行情很好,我家一畝多麥冬賣了四萬元。”村民宋小江告訴記者。

          西蜀古城涪城縣曾建于今涪江流域三臺境內,元末明初,當?shù)厝嗣衽嘤吧湺瑸榧饮湺?,故得?ldquo;涪城麥冬”,又名“川麥冬”“綿麥冬”。涪城麥冬是三臺縣的著名特產。

          龍頭山村雖然有山上的“龍泉”澆灌,但畢竟惠及的土地面積有限,山下的老馬渠則澆灌了更多的土地。據(jù)了解,由于緊靠涪江的大片土地比涪江水位高,古時候沿岸大片農田只能種植旱季作物。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三臺縣民陳所倫組織修堰,從永明取水一直到老馬,其后的嘉慶十五年、光緒二十九年又分別修繕,并將渠道延長達23公里。后經擴建,灌溉面積達4.52萬畝,為龍頭山以下的涪江左岸麥冬產區(qū)帶來了極大便利。

          近年來,在黨委、政府推動下,涪城麥冬獲得了國家地理保護標識,麥冬產業(yè)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2023年的老馬鎮(zhèn)“龍?zhí)ь^”民俗活動中,在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融入了“涪城麥冬”產業(yè)推介和三國文化宣傳,促進了文化與經濟融合發(fā)展。“過去,我們每年都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F(xiàn)在,都希望日子越過越富裕。”“龍頭節(ji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王永說。

          走出龍頭山,放眼望去,田地里,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大路上,奔走著追夢的人們。

          (劉玉明 綿報融媒記者 胥江 劉毅 李春梅 文/圖)

          編輯:譚鵬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
        国产av毛片成年动作片,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导航 日本熟妇牲交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在线播放99,国产一级无码视频,国产在线观看添荫蒂视频|www.tjnx.com.cn/ 日本熟妇牲交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在线播放99,国产一级无码视频,国产在线观看添荫蒂视频|www.zzshanglu.com http://www.tjnx.com.cn/ http://www.zzshang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