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唐子晴 攀枝花觀察 湛璐霜 陳姝妤
2月22日下午2點半,攀鋼集團研究院有限公司軌道交通用鋼技術研究所,首席專家鄒明手捏筆記本,快速走進位于研究院的重軌焊接實驗室。這里,即將進行攀鋼出口軌的焊接試驗。
翻開鄒明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著每天的工作重點和計劃事項。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這本筆記本上多了不少與以往不同的內容,“激動、緊張,但更多的是使命在肩的責任感,我要把攀枝花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新脈動、新動態(tài)和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建議帶到北京去。”鄒明說。
扎根鋼軌,“零失敗”背后是30年不斷堅持
“我的夢想,可以說已經實現(xiàn)了。”與攀鋼鋼軌研發(fā)同行30年,鄒明的夢很“硬核”——研發(fā)出世界級品質的鋼軌。
1993年大學畢業(yè),鄒明就與鋼軌結下不解之緣。“剛入行時,攀鋼鋼軌的年產量為30萬噸,到如今年產140萬噸。產量提升的同時,品質也越來越高??梢哉f,鋼軌新產品的研發(fā)空間非常大。”鄒明介紹,他參與研發(fā)的鋼軌品種已有30多個,先后開發(fā)了我國第四代PG4鋼軌、第五代PG5鋼軌、系列出口鋼軌、高速鐵路用鋼軌等,多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其中PG4鋼軌、PG5鋼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到目前為止,這些鋼軌都轉入批量生產,而且滿足用戶要求。”
鄒明正在介紹不同型號的攀鋼鋼軌。陳姝妤 攝
鋼軌研發(fā)“零失誤”的背后,是一套攀鋼鋼軌“密碼”在支撐——“老一輩研究人員的積累,始終如一的嚴謹作風和扎實全面的基本功。”鄒明告訴記者,先后跟隨3位師傅,不斷學習基本功,夯實了研究基礎,也搭建起攀鋼鋼軌獨有的研發(fā)理論體系。
由點及面,視野擴展至更多資源利用
在鄒明的帶領下,團隊研發(fā)出的鋼軌,敲開一個個國際市場。截至目前,攀鋼鋼軌出口35個國家和地區(qū)。鄒明說:“立足資源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才能創(chuàng)造出大山深處的世界品牌。”
即使已經走到世界技術前沿,鄒明和團隊仍在不斷根據用戶反饋和市場需求,提升產品質量和性能。在他看來,苦練內功,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提升產品性能,這是永恒的話題,而這和攀枝花實現(xiàn)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路徑“不謀而合”。
鄒明指導團隊成員進行焊接試驗。陳姝妤 攝
從去年開始,鄒明開始關注攀枝花富集的釩鈦資源和緊缺的水資源,利用空余時間了解釩鈦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現(xiàn)狀和短板;周末休息他便開車到周邊鄉(xiāng)村,觀察農村用水情況。
“這次兩會,我準備提交的建議有4個,都和攀枝花本地資源開發(fā)利用有著密切聯(lián)系。重點建議是關于‘水資源配置+抽水蓄能+新能源開發(fā)’三結合項目,希望更多藏在大山里的資源都能盡快利用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鄒明說。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