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日前,在梓潼縣文昌鎮(zhèn)龍口村一處麥田里,麥浪翻滾。幾臺聯(lián)合收割機在金色的麥浪中來回穿梭,機器過后留下一排排整齊的麥茬,切割、剝殼、脫粒在農機駕駛員的操作下一氣呵成。
這是梓潼縣文昌鎮(zhèn)龍口村種糧大戶謝麗華的小麥地。“收割后,我們使用大貨車進行轉運,并將小麥秸稈就地粉碎還田,為下一步種植大豆、玉米備好底肥。”謝麗華一邊忙碌一邊介紹,“我們承包了1800畝土地,平均畝產能達到560公斤,預計一個星期左右收割完畢。”
“太快了,太快了,沒想到500多畝水稻一架無人機兩天多就播種完了。往年都是通過人工插秧、機械插秧,今年嘗試水稻無人機直播。”無獨有偶,在距離此處不遠的長卿鎮(zhèn)皇觀村,種植大戶黃開勝專門邀請一家公司開展無人機水稻直播社會化服務。
當前,正值“雙搶”時節(jié),綿陽各地搶抓農時,一手抓小春的收割,一手抓大春的播種,田間地頭呈現(xiàn)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市農業(yè)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綿陽小春作物已基本收割完畢。得益于去冬今春氣候適宜、病蟲害防治得當?shù)龋衲晡沂行←湶シN面積123萬畝,收獲118萬畝,其中機收小麥面積達115萬畝;收獲油菜面積224.86萬畝,其中機收油菜面積156萬畝。
今年,三臺縣西平鎮(zhèn)不少農民大春播種倍感輕松和踏實。“土地可以進行機械化作業(yè),農業(yè)社會化服務就好開展了。”西平鎮(zhèn)金星村黨委書記傅宜凱說,從去年開始,西平鎮(zhèn)依托下轄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成立了農業(yè)社會化服務合作社,對土地進行整治,為農民提供耕、種、收等全程機械化、全托管作業(yè)服務。
“每畝地只需花費680元托管費,包括種子、化肥在內什么都不用操心。”金星村種糧大戶王建輝說,他流轉了700多畝土地,去年收入近20萬元。傅宜凱告訴記者,金星村共5335畝土地,現(xiàn)在有一半由大戶流轉進行規(guī)?;?、機械化種植,再加上水稻、化肥、種子等加起來每畝有200元左右補貼,大家種糧積極性越來越高。
市農業(yè)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春播種中,我市聚焦“向土地要糧”,狠抓糧食生產面積穩(wěn)定,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將耕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擺在三農工作的首要位置,穩(wěn)妥推進整治整改,穩(wěn)步提高糧食播面。繼續(xù)扎實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管好用好已建項目并加快推進在建工程,切實提高土地穩(wěn)產能力。聚焦“向科技要糧”,加大科技攻關投入,以科技支撐大幅減少病蟲害損失,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努力提升糧食單產水平。著力“向大戶要糧”,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引導種田能手、經濟能人牽頭成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創(chuàng)辦農業(yè)企業(yè),通過土地托管治理、股份合作帶動、訂單農業(yè)激勵、返租倒包解決、設施農業(yè)盤活等模式,切實破解“誰來種”的難題。
據(jù)統(tǒng)計,截至5月底,我市大春糧食計劃播栽455.97萬畝,已播栽330.31萬畝,其中水稻計劃栽播178.5萬畝,已栽播135.41萬畝。 (綿報融媒記者 李靈越)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