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工作人員未正確佩戴口罩
采訪時間:5月10日—16日
采訪地點:我市各大車站
問題:個別車站存在防疫“開小差”現象
□“綿觀辣1度”報道組文/圖
車站是人流密集場所,也是疫情防控的重點場所。近段時間,記者在對我市各大車站暗訪時發(fā)現,各車站對進站人員的防疫檢查執(zhí)行整體較好,但個別車站還存在旅客進站聚集扎堆、不正確佩戴口罩、站外乘車不掃碼測溫等防疫“開小差”現象。
5月10日,記者來到綿陽火車站,在自助取票廳看到,多名旅客把口罩拉到下頜處取票,還有人在大廳及門口抽著煙閑聊,把防疫規(guī)定拋諸腦后,現場也沒有工作人員提醒。
火車站出口處,對省內和省外旅客進行了分流,在省內旅客出口,有4名安保及工作人員未正確佩戴口罩,都把口罩拉到了下頜處。在出站口省外來綿人員核酸檢測點,個別保安和核酸檢測采樣窗口外的工作人員也沒有正確佩戴口罩,其中1名保安在旅客即將出站時仍無動于衷。
在綿陽汽車總站,這里對進站人員的防疫檢查執(zhí)行較好,進站旅客需掃場所碼、亮行程碼才能進入。記者觀察發(fā)現,這里的自動測溫設備出現了“失靈”,測溫時沒有反應。對此,工作人員解釋稱,測溫儀連接在電腦上,僅對體溫異常的旅客進行播報提示。隨后經工作人員和記者多次測試,測溫儀一會兒顯示體溫異常,一會兒顯示正常。“測不準時,我們會對設備及時校正,用測溫槍測量。”工作人員解釋說。在隨后用測溫槍測溫時,測溫槍效果也不太好,對1名旅客測多次才顯示溫度。
12日上午,記者來到平政客運站,這里進站口的防疫檢查比較規(guī)范,但候車大廳內幾名旅客將口罩拉到下頜,工作人員也沒有上前提醒。記者在現場走訪時,詢問周邊群眾得知,除了站內乘車,還有人在站外乘車。隨后,記者來到距離出站口約200米處的路口,在現場觀察的40分鐘內,有4輛客車先后停在此處攬客。
1名客車司機告訴記者,站內買票12元,這里上車10元。記者隨后登上1輛客車,司機并未要求記者掃碼亮碼和測量體溫,緊跟記者上車的1名男子也沒有被要求掃碼亮碼和測量體溫,直接上車落座,且車內多名乘客未佩戴口罩。
16日上午,記者來到南湖客運站,旅客從進站口進入時都被要求掃碼亮碼測溫。記者在南湖街出站口觀察卻發(fā)現,這里同樣存在站外乘車的現象,1名男子看到1輛發(fā)往三臺縣的客車出站后向司機招手,司機隨后將車停在路邊,男子未掃碼亮碼測溫,直接上車落座。
記者手記>>>
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下,掃碼亮碼測溫是重要措施之一,尤其是在車站這樣的人群聚集場所。工作人員不戴好口罩、測溫設備失靈、乘客站外上車不檢查……如此隨意的防疫態(tài)度和表現,不免引人擔憂。隨著常態(tài)化防控持續(xù)進行,我們需警惕防控意識懈怠,相關部門也要加大排查力度,為“開小差”“打盹”的防控責任人及時提提神、醒醒腦。唯有各個環(huán)節(jié)守土有責,才能盡可能堵住每一個漏洞,守護好防疫大局。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