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1月28日電 評論:無緣世界杯不能動搖中國足球“久久為功”的決心
新華社記者肖世堯 王子江
站在埼玉體育場內(nèi),幾乎聽不到日本球迷有太多的助威聲和喝彩聲?;蛟S是日本疫情防控對球迷行為有一定限制。但更大程度上,是因為比賽太過波瀾不驚。比賽伊始,日本隊就完全壓制住了中國隊,然后是1:0,再到2:0,一切都是那么順理成章,那么無可奈何。
無論是賽前表態(tài)還是賽時安排,都能看出國足新帥李霄鵬在嘗試改變。首發(fā)蒿俊閔以及安排王燊超踢后腰,都是要加強進攻,去爭取一線生機的積極信號。但正如賽后他自己所說:“效果不是特別好。日本隊的高壓給我們制造了比較大的困難。”能明顯感到,中國隊球員總是慢半拍。
中國足球的問題,注定不是簡單換帥能解決的。在如同降維打擊的實力差距面前,再精巧的布置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本屆12強賽前,中國隊已有多年未曾與主力盡出的日本隊交手。以前總是期待,國足努努力能追上鄰居的腳步,但殘酷的現(xiàn)實擺在面前,早已不是單憑努力就能逾越的溝壑。
輸?shù)舯緢霰荣悾袊凶阋鸦緹o緣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回過頭看客觀因素有很多:因為疫情防控失去主場優(yōu)勢,俱樂部財務危機影響聯(lián)賽穩(wěn)定……這都使得中國隊長期無法正常備戰(zhàn)。也有一些人將責任歸咎于前任主教練李鐵。李鐵確實有錯,但必須承認,從40強賽里皮突然辭職,到12強賽李鐵黯然下課,“洋帥”也好,“土帥”也罷,沒有任何教練能讓這支中國隊從5分變成15分。
翻開中國隊的主力陣容,武磊、吳曦、王燊超、張琳芃、顏駿凌都已年過30,張玉寧、朱辰杰還有剛剛完成首秀的戴偉浚發(fā)揮算是不錯,但能接班的年輕球員還是太少。這都是中國足球留下的歷史欠賬,不能完全怪球員們不努力,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也是“替人還債”。
在“青黃不接”的當口,中國男足選擇了歸化。越來越開放包容的中國,愿意接納全球優(yōu)秀人才為我所用,足球領域自然不例外。但在本屆12強賽中,歸化球員衍生出的爭論往往超出足球本身。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該如何更好地運用歸化政策,又要以怎樣的心態(tài)看待歸化球員?施行新政當然容許試錯,但政策的制定者、執(zhí)行者必須盡快統(tǒng)一思想和制度,不要好心辦壞事。
國家隊是金字塔尖。中國男足的問題,當然不單純是國家隊本身,而是中國足球乃至社會層面的深層次問題:青訓發(fā)展、職業(yè)聯(lián)賽體系搭建、足球場地建設、足球文化和教育理念培育,這些早就是老生常談。但太多人都太著急,都希望中國足球盡快變好,導致壓力過大。一旦國足失利,就有人喊著從頭再來,忙著朝令夕改。在足球領域,越是追求“跨越式”發(fā)展,越無法得到“跨越式”結果。我們可以接受國足又一次無緣世界杯,但絕不能接受中國足球再走回頭路。
比起速度,方向更重要。20世紀90年代,中國和日本的職業(yè)化足球改革幾乎同時起步。日本足球選擇好發(fā)展路徑,然后憑借著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最終走向騰飛。反觀中國足球,卻在不斷的折騰中丟失了寶貴的時間。
現(xiàn)如今,中國足球改革的方向已經(jīng)明確。2015年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足球改革發(fā)展總體方案》,展現(xiàn)的正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的決心。這七年間,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效,也遇到了很多阻力和質疑。當國家隊遭遇失利,當足球發(fā)展受挫,改革的決心更加不能動搖,我們要更堅定不移地維護改革成果,推動50條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運動,中國想要實現(xiàn)建成體育強國的宏偉目標,中國體育想要在全球贏得更廣泛的影響力,足球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日本足球的成功經(jīng)驗已經(jīng)告訴我們,改革需要時間和耐心。已經(jīng)沉淪多年的中國足球等得起,也必須等。久久為功和只爭朝夕并不矛盾。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從全國范圍青少年足球聯(lián)賽的創(chuàng)建、體教融合青訓體系的搭建,再到推動李磊、郭田雨乃至更多的年輕球員留洋……改革要從一點一滴做起。
中國足球要繼續(xù)向前看。農(nóng)歷大年初一對越南的比賽,或許不應該因為比賽時間特殊,而被賦予太多含義。但球員們都必須清楚,哪怕已經(jīng)失去出線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哪怕只有一個孩子,因為看到中國隊勝利而愛上足球,這便是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