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扎根大漠數十載 一生構筑敦煌之夢
——從綿陽松埡走出的敦煌學專家段文杰的故事
綿陽博物館講解員進行現場培訓
4月11日,“永遠的敦煌·莫高守望”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公益展,將在綿陽市博物館開展。這個好消息,讓綿陽文史界和藝術界人士一下子激動起來。他們的激動,與敦煌壁畫藝術有關,更與敦煌學專家段文杰有關。
段文杰的名字,對大多數綿陽人來說或許顯得陌生,但他在敦煌研究學界則是名聲響亮。
段文杰是綿陽市經開區(qū)松埡鎮(zhèn)人,7歲隨父親離開綿陽,1945年重慶國立藝專畢業(yè)后輾轉前往敦煌,傾注60余年時間,潛心敦煌藝術的研究與保護,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敦煌學研究專家。
2011年1月21日,段文杰在蘭州逝世,享年95歲。
年輕時的段文杰
人物檔案
段文杰,男,1917年8月23日出生于四川綿陽,2011年1月21日在蘭州逝世。1945年,段文杰畢業(yè)于重慶藝專,于1946年到達敦煌莫高窟,從此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敦煌文物事業(yè)。他曾先后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敦煌研究院院長、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等職務,著有敦煌文化研究著作60余篇共300余萬字,并有專著出版。2000年,段文杰被甘肅省政府、國家文物局授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殊貢獻獎”,2006年,被中國文聯授予“造型表演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成就獎”,2007年被甘肅省政府和國家文物局授予“敦煌藝術保護研究終身成就獎”。
受敬重
敦煌壁畫藝術展選擇在綿陽舉行
“永遠的敦煌·莫高守望”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公益展能走進綿陽,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這里是敦煌研究院“老院長段文杰”的家鄉(xiāng)。
敦煌研究院成立至今,有七位敦煌研究專家來自四川,兩位是綿陽人,段文杰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11月,綿陽市旅游協(xié)會會長何翼宇到甘肅省參加會議,與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的工作人員結識,聽說他來自“老院長段文杰”的家鄉(xiāng)綿陽,表現得特別熱情。在隨后的交流中,他們講了不少段文杰與敦煌文化的故事。在他們的講述中,何翼宇感受到了敦煌人對段文杰發(fā)自內心的敬重與深厚情感。
早年的敦煌,自然環(huán)境差,“大漠黃沙,說來就來,飯里面全是沙子”,段文杰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與同事們從事敦煌文化的保護與研究,一干就是60余年,這是一種何等執(zhí)著的文化情懷?這又是一份何等濃烈的赤子之心?
作為中國敦煌學研究的奠基人,段文杰對敦煌文化的保護與研究所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的家鄉(xiāng)人應該分享他的研究成果。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的工作人員說,想到“老院長”的家鄉(xiāng)舉辦一次展覽,向他的家鄉(xiāng)人展示敦煌文化,讓大家感受段文杰扎根敦煌60余年的赤子之心。
回到綿陽,何翼宇與綿陽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聯系,最終促成了“永遠的敦煌·莫高守望”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公益展的綿陽之行。
埋種子
松埡段家大院走出杰出專家
在經開區(qū)松埡鎮(zhèn),很多人都知道,“三大隊的段家大院,走出了一個了不起的敦煌學專家”。2007年8月23日,段文杰年滿90歲,甘肅省政府和國家文物局在蘭州聯合舉辦“段文杰先生從事敦煌藝術保護研究60周年紀念活動”,為他頒發(fā)“敦煌藝術保護研究終身成就獎”。當天,記者曾到松埡鎮(zhèn)走訪,段文杰的堂弟段業(yè)堅講述了段文杰的人生簡歷,還有不少與段文杰有關的人生軼事。
1917年8月,段文杰出生于松埡鎮(zhèn)活觀音村段家大院,父親段培英在豐谷鹽場公署任場長。段家,是一個書香氣息濃厚的大家族,在當地有著不錯的口碑。家族文化的熏陶和家鄉(xiāng)深厚的文化積淀,為段文杰的成長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1924年,段培英調任蓬溪縣鹽業(yè)公署,段文杰與母親一道遷到蓬溪。在那里,段文杰讀完了小學、中學,繪畫天賦日益顯露。1941年,段文杰與幺叔段基俊、表弟王朝喜一同被國立重慶藝專國畫系錄取。
在重慶藝專,段文杰先后受到呂風子、潘天壽、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黎雄才等畫壇名家的指點。1944年,張大千到重慶舉辦敦煌壁畫臨摹展,段文杰從重慶藝專步行20余里前去觀展,200多幅色彩斑斕的敦煌壁畫摹本深深吸引了他,在他心里埋下了敦煌藝術的種子。
成就高
扎根敦煌60余年臨摹壁畫無人可比
敦煌,改變了段文杰的一生。這是段文杰遠在杭州的堂弟段業(yè)蔭2007年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發(fā)出的感嘆。
1945年從國立重慶藝專畢業(yè)后,段文杰邀約三位同窗好友前往敦煌。剛到蘭州,卻得到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將被撤銷的消息。不久,段文杰遇到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常書鴻。當時,常書鴻準備去教育部斡旋,想努力把研究所保留下來,讓段文杰在蘭州等待。同學們都走了,段文杰獨自留在蘭州。1946年7月,他跟隨常書鴻走向敦煌,并在那里扎根,一待就是60多年。
段文杰不是敦煌人,卻勝似敦煌人。在所有敦煌人眼里,他是一位有溫度、有情感的畫家。每次面對敦煌壁畫,以段文杰為代表的敦煌文化保護與研究者們,都有著“一畫入眼里,萬事離心中”的信念。
在敦煌莫高窟堅守的60多年間,段文杰臨摹敦煌壁畫343幅,面積超過140平方米,占敦煌研究院館藏敦煌壁畫臨摹作品的八分之一,創(chuàng)下個人臨摹數量第一的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段文杰是敦煌研究的學者。上世紀80年代,國際學術界有“敦煌在中國,研究在國外“的說法。在段文杰的倡導下,于1983年創(chuàng)刊《敦煌研究》。1984年8月,敦煌研究院成立,段文杰帶領同事們向爭奪敦煌學研究領導地位的世界級競賽發(fā)起了沖刺,先后寫出了大量關于敦煌藝術的研究論著。
從1983年到1994年,段文杰先后倡導并主持了幾次具有重要影響的敦煌學術討論會,將敦煌學研究引回故里,并重新走向世界,向世人證明中國在敦煌學研究方面具有的領導地位。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辦公室副主任邊磊提供了一組段文杰有關敦煌研究的學術著作數據,在60多年時間里,段文杰創(chuàng)作的學術文章超過60篇,共300余萬字。
情未了
圣土人杰故鄉(xiāng)情后人銘記在心間
因為段文杰,“永遠的敦煌·莫高守望”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公益展走進綿陽,是“段文杰與家鄉(xiāng)的一次特別聚首”。
段文杰堂弟段業(yè)堅2007年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忙于敦煌壁畫保護與研究的段文杰,每年總會與家鄉(xiāng)親人通信,期間還抽空回老家?guī)状?,但每次都很匆忙?/p>
1956年,段文杰在去敦煌10年后第一次回到綿陽,當時兒子段兼善已經12歲。次年,為支持段文杰的工作,妻子帶著兒子遷往敦煌。那以后,段文杰與家鄉(xiāng)親人失去聯系。遠在杭州的堂弟段業(yè)蔭,每看到有關段文杰的報道,都會做成剪報,復印后寄給綿陽的兄弟姐妹們。
1970年,段文杰一家到沙漠綠洲邊的墩灣大隊落戶,兩年后他回到敦煌繼續(xù)從事研究工作。不久,他回到松埡段家大院,看望家鄉(xiāng)親人,三天后又匆匆離去了。
1986年段文杰再回綿陽,為家鄉(xiāng)小學捐款1000元。那次他還到了蓬溪,當晚到一家旅館住宿,旅館服務員見他衣著簡樸,為他安排的房間條件很差,得知他是聞名世界的敦煌學研究專家后,立即為他更換了房間。第二天,他為蓬溪母校捐款1000元。后來,當地媒體就此進行了報道。
1994年9月,蘭州電影制片廠為段文杰拍攝文獻紀錄片《圣土人杰》。攝制組陪著段文杰回到段家大院拍攝他幼年的故居場景。
在段家大院,段文杰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他的妻子與兒子段兼善在這里生活了12年。大院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讓他難以割舍。在拍攝結束離開家鄉(xiāng)前,他與所有的親人們合影留念,這些照片被段家大院的親人珍藏至今。(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張登軍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