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興路人行道鋪裝主體基本完工
綿陽新聞網訊 記者近日在城建攻堅重要項目綿興路二期改造提升現(xiàn)場了解到,在2月上旬綿興路道路完工全線恢復雙向通車后,日前綿興路二期道路兩側人行道鋪裝也已基本完工,正在加快收尾。值得注意的是,綿興路人行道改造提升項目,全線采取“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參建單位嘉來建工現(xiàn)場技術人員表示,通過系列新材料新工藝運用,人行道的透水性將得到提升。
在綿興路三五三六廠外施工現(xiàn)場,正在鋪設瀝青的工人陳師傅介紹,傳統(tǒng)的普通人行道磚一般是不透水的,雨天容易積水和打滑。在“海綿城市”技術運用中,采用透水磚,透水砂漿鋪裝,人行道的透水性更好。
據(jù)綿興路項目工程技術人員介紹,按照最新市政道路建設要求,本次綿興路人行道改造全線均貫徹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鋪設透水磚,采用透水工藝,降雨不“流竄”,原地向下滲透。記者了解到,相比于北方很多城市在“海綿城市”打造中強調的雨水收集再利用,綿陽城區(qū)地下水位相對較高,“海綿城市”理念在綿陽的實施,首要目標更偏重于實現(xiàn)“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防止嚴重積水。
我市城區(qū)地處三江六岸,平壩河谷丘陵交錯地形起伏,前些年備受關注的三里橋、劍門路西段等地段內澇,實際上跟累積多年的“城市病”有直接關系:原有排水設施跟不上城市化進程,大量出現(xiàn)的硬化路面,導致雨水通過路面滲入地下的比例大幅下降;另外,城市開發(fā)中原本具有蓄水、滯洪功能的城市河湖溝渠等水系大量萎縮等,遇到持續(xù)性強降雨,當降水量超過設防標準,地標徑流不能及時外排,雨水流向地勢低洼地方,很容易造成內澇。
我市是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近年來,在推行“海綿城市”建設中,在提升完善地下排水管網建設、注重市政搶險應對和防洪生態(tài)修復的同時,也同步強調了道路改造中技術標準的提升和落實,比如提高人行道路面的通透性,讓地面“透水”。通過這些綜合手段的運用,來提高主汛期城市的防汛承載能力。(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蘭建春 文/圖)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