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16-2395666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綿州大小事
        建黨精神之綿陽印記:喚起新青年覺醒 掀開歷史新篇章
        发稿时间:2021-12-12 08:31   来源: 綿陽日報
          摘要:“正是王右木、袁詩蕘、張秀熟等早期的馬列主義思想的傳播,綿陽地方黨組織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領導綿陽人民開展了此起彼伏的工農暴動,秘密的、公開的軍事斗爭,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上層下層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最后配合解放軍奪取了革命的勝利。偉大的建黨精神一直激勵著綿陽人民大步向前,不斷創(chuàng)造新輝煌!”走在江油市武都鎮(zhèn),說起王右木,大家總是把他和四川黨組織、團組織的創(chuàng)立以及綿陽黨組織的創(chuàng)立聯(lián)系在一起。

        鹽亭縣九龍鎮(zhèn)龍?zhí)洞?,龍?zhí)陡锩f址

          “正是王右木、袁詩蕘、張秀熟等早期的馬列主義思想的傳播,綿陽地方黨組織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領導綿陽人民開展了此起彼伏的工農暴動,秘密的、公開的軍事斗爭,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上層下層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最后配合解放軍奪取了革命的勝利。偉大的建黨精神一直激勵著綿陽人民大步向前,不斷創(chuàng)造新輝煌!”走在江油市武都鎮(zhèn),說起王右木,大家總是把他和四川黨組織、團組織的創(chuàng)立以及綿陽黨組織的創(chuàng)立聯(lián)系在一起。

          辛亥革命后,一批綿陽先進知識分子踏上救國救民之路,馬克思主義開始在綿陽傳播,為綿陽建立中共黨組織奠定了思想基礎。1927年7月,綿陽地方第一個黨支部——中共中壩省二中支部建立,綿陽歷史由此掀開新篇章。

          傳播馬克思主義 王右木創(chuàng)建四川黨團組織

          “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之后,綿陽人民中的先進分子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前仆后繼,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艱苦斗爭。在黨的創(chuàng)立時期,一批選擇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開始傳播革命思想和進行革命活動,江油籍人王右木、鹽亭籍人袁詩蕘、平武籍人張秀熟便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市委黨史研究室宣傳科科長王仕春說。

          王右木(1887-1924),江油武都人,四川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先驅者和黨團組織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1914年,王右木東渡扶桑,在日本閱讀了大量馬克思著作,并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李達等人,開始了從愛國的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1920年,王右木在成都組織了馬克思讀書會,平武的張秀熟、梓潼的裴紫琚、江油的姚次恭、鹽亭的袁詩蕘等先后加入。1922年,王右木在成都創(chuàng)辦《人聲報》,是四川第一個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的刊物。1923年,王右木回家鄉(xiāng)江油考察農村狀況后,向中央提出了“勞工專政,必自握軍權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必須首先把工農“化為有槍階級”的建議,這是首次在四川提出開展革命武裝斗爭。1923年,王右木在成都建立了直屬于黨中央領導的四川最早的黨組織成都獨立小組,王右木任書記,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四川建立的第一個地方組織。

          龍綿師校涪波浩蕩 革命火種播撒綿州大地

          江油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劉先俊介紹,江油龍綿師校創(chuàng)辦于1917年。該校學生大多是貧苦人家的子弟,思想進步;在校教師大多是北京大學、成都高等師范等省內外高等學校畢業(yè)生,都曾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思想普遍比較進步。

          1925年,共產黨員章璞、賴鳴珂以國民黨黨員身份在江油龍綿師校師生中開展革命活動,向學生講解革命道理,指導閱讀進步書刊。1925年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消息傳到學校,進步師生姚次恭、譚德政、趙楷等組織同學們沖上街頭示威游行,聲討帝國主義侵華罪行,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龍綿師校的共產黨員和進步師生的活動,使不少學生走上了革命道路,譚德政、鄒風平、趙楷、劉景素等人后來成為川西北乃至全省革命事業(yè)的領導者。

          1927年5月,共青團員鄒風平、趙楷、譚德政等在龍綿師校按共青團的組織原則建立了“涪波社”。“涪波社”成立后,積極發(fā)展社員,組織青年學習革命理論,秘密傳播革命思想。“涪波社不僅在學校開展活動,還先后在綿陽、三臺、鹽亭、安縣、平武、綿竹、中江、射洪等地發(fā)展社員,傳播革命火種,為創(chuàng)建綿陽地方黨組織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劉先俊說。

          革命思想薪火傳承 奠定綿陽早期黨組織創(chuàng)建基礎

          袁詩蕘(1897-1928),鹽亭人,中國共產黨四川早期組織的領導人之一。五四運動中,袁詩蕘組織高師學生集會,通電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斗爭,被選為四川省學生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他主編了《四川學生潮》,與巴金等人創(chuàng)辦了《半日報》,宣傳新思想、新文化。1920年冬,他參加了王右木組織的“馬克思讀書會”,同王右木共同創(chuàng)辦了《人聲報》的前身《新四川旬刊》,并擔任《人聲報》撰稿人。1925年,袁詩蕘回鹽亭任縣教育局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培養(yǎng)革命青年,他創(chuàng)辦了國民師范學校和初級中學,并兼任校長。在鹽亭,他積極開展革命活動,辦起了油印刊物《牖覺報》傳播新思想,組織鹽亭縣城學校師生聲援“五卅”愛國運動和紀念孫中山逝世一周年,還創(chuàng)辦了“團練傳習所”籌建革命武裝,為綿陽早期黨團組織的創(chuàng)立準備了條件。

          1927年7月,時任中共成都特支委員的張秀熟受組織委派,赴江油縣中壩鎮(zhèn)省立第二中學,與時任校長的中共黨員章璞一同秘密建立了中共江油省立二中支部,隸屬中共成都特支,張秀熟任書記。這是綿陽地方建立的第一個黨支部。

          黨團組織掀熱潮 共產黨人前仆后繼鬧革命

          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的黨史資料記載,大革命時期末期,三臺、鹽亭、安縣也有共產黨員開展活動。

          1927年10月,以沙汀發(fā)展的黨員為骨干建立了安縣特支。1928年春,一批黨員和進步學生分別打入軍閥田頌堯和孫震的部隊,建立了三臺縣內的第一個黨小組和綿陽的川西北軍事支部。到1930年,市內形成三臺、綿(竹)安(縣)兩個黨的活動中心。土地革命時期綿陽地方先后共有黨員351人。

          1934年9月,由于國民黨加緊反共剿赤,地方軍閥實行反革命策略,加之黨內三次“左”傾路線的影響,三臺中心縣委和綿安中心縣委均遭破壞,許多黨員、干部被捕,革命形勢陷于低谷。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黨中央從延安派鄒風平、廖志高、于江震等6人回四川重建地方黨組織。從1938年起,綿陽地方先后建立了以劉景素為書記的綿陽中共軍人特支、王樸庵為書記的三臺特別支部、侯方岳為書記的三臺中心特支,安縣、平武、北川等邊遠縣都有黨員活動。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fā)生后,國民黨發(fā)動了全國性的反共高潮。三臺、梓潼、綿陽的黨組織相繼遭到破壞。

          解放戰(zhàn)爭初期,綿陽地方迅速恢復、重建了黨的組織。1949年12月綿陽解放時,共有35個黨支部,613名黨員。(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胥江 文/圖)

             編輯: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
        国产av毛片成年动作片,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导航 日本熟妇牲交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在线播放99,国产一级无码视频,国产在线观看添荫蒂视频|www.tjnx.com.cn/ 日本熟妇牲交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在线播放99,国产一级无码视频,国产在线观看添荫蒂视频|www.zzshanglu.com http://www.tjnx.com.cn/ http://www.zzshanglu.com